人生哲理经典语录80句:山中树木分长短,荷花出水有高低。

时间:2023-09-20 15:39:42

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。

据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载:边塞上的老翁丢失了一匹马,别人替他惋惜,他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呢!”数月后,那匹马却带了几匹骏马回来。别人向他道喜,他说:“怎知道这不是祸事呢!”结果老翁的儿子骑马摔伤了腿。老翁又说:“这不一定是坏事。”后来北方胡人打来,塞上许多年轻人应征打仗,死伤不少,唯独老翁儿子因腿残免征,保全了性命。

以上故事说明了一个辩证法的道理:世上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,是会转化的,坏事能变成好事,好事也能变成坏事。正如老子所云: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

三百六十病,唯有相思苦。

语出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。 在各种各样的病痛中,相思病是最令人痛苦难熬的。
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

三百六十行:各种行业的总称,并非实指,而是形容行业众多。全句意为:不论从事哪一行工作,只要干得好,都可以取得优异成就,成为这一行的状元。

三杯和万事,一醉解千愁。

语出元·武汉臣《生金阁》。 饮酒能使万事得到和解,能使愁闷得以消除。其实并不尽然。李白诗云:“举杯消愁愁更愁。”

三寸气在千般用,一朝无常万事休。

气:指呼吸,亦即人的生命所系。无常:迷信者传说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。此处借指死亡。 全句意为:人活着的时候,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;一旦死去,就什么也不能干了。

三寸舌为诛命剑,一张口是葬身坑。

人的舌头好像夺命的宝剑一般厉害,人的嘴能置人于死地。所谓“人言可畏”、“众口铄金”,亦即此意。

三分春色描来易,一段伤心画出难。

语出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写真》。 要将自然界的春色描绘下来很容易,而要将人的心情画出来就很困难了。

三分相貌,七分打扮。

形容美容、着装等打扮,对人的外貌所起的重要作用。

三分像人,七分像鬼。

形容某些另类人的奇异打扮。

三分治病,七分调养。

语出《中国古代谚语》。 此句强调病后调养的重要。

三夫成市虎,慈母投杼趋。

一个人说“闹市中出现老虎”,众人都不相信;第二个人又说“闹市中出现老虎”,众人仍怀疑;待到第三个人说“闹市中出现老虎”时,即使闹市中并未出现老虎,众人却都信以为真。又据《东周列国志》载:昔曾参居费,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。人奔告其母曰:“曾参杀人!”其母才织,应曰:“吾子不杀人。”织如故。未几,又一人奔告:“曾参杀人!”其母停梭而思,曰:“吾子必无此事。”复织如故。少顷,又一人奔告曰:“杀人者,曾参也!”其母投杼下机,逾墙走匿。夫以曾参之贤,其母信之,然而三人言杀人,而慈母亦疑矣。由此说明:如果有很多人都肯定一件事实,即使是不真实的传闻,也容易使人误以为真。

三个臭裨将,顶个诸葛亮。

诸葛亮身边三个并不高明的副将,其智谋也能顶得上一个诸葛亮。后以“裨将”的谐音讹传为“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”,用以形容群众的智慧。

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苦读时。

唐·颜真卿《劝学》诗: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” 三更:指夜间十二时左右,约当半夜。五更:旧时分一夜为五更,五更已是拂晓时分。 全句意为:从半夜三更到拂晓鸡鸣,正是男儿苦读的时候。此诗意在劝勉人们要珍惜青少年时光,努力学习,不要浪费了宝贵光阴,以致老大无成,空自后悔。

三军可以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。

《论语·子罕》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 三军的主帅是能够俘虏过来的,但是对于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,你不可能使他屈服改变其志向。

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

形容后勤工作的重要,因为战士要吃饭,战马要喂草。

三军易得,一将难求。

语出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回。 三军的士兵容易得到,而一个统兵的将领,却很难得到。

三年不上门,当亲也不亲。

语出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四十回。 至亲之间,长期互不往来,也会疏远。正是:“日亲日近,日远日疏。”

三人同心,黄土变金。

形容共事者同心同德、团结一致,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。

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。

《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为上策。”当事态已经难以挽回,别无妙计,只有一走了事。三十六原本为虚数,重点在于“一走了事”。后来好事者附会凑合为处事之计有三十六条,非原意。

三十年前人寻病,三十年后病寻人。

年轻的时候,身体好,不易生病,想找毛病都不易找到;而年纪渐大,自己不想生病,病却找上了你。

三思有益,一忍为高。

遇事须三思而行,多思方能减少失误。发怒时,须要忍。“忍得一时之气,省得百日之忧”。

三天不拿针,熟手也变生。

俗话说: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。”任何手工艺术,如果不经常去练习、接触的话,原本熟练的也会变得生疏起来。

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

比喻学习或做事,缺乏毅力,时常中断,不能长久坚持。

三月桃花一时红,风吹雨打一场空。

桃花虽然艳丽,但开放时间短暂,一遇风雨,即落英缤纷。形容美好的事物存留的时间不长。

桑条从小育,长大育不直。

要想将桑树枝条弄直,必须从小树枝开始;若等长大到粗壮的弯条时,就拉不直了。比喻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,如果从小养成坏习惯,长大就难以改正了。

杀人偿命,欠债还钱。

语出宋·李之彦《东谷所见》。 自古以来,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。意在教人不可滥杀无辜,不可借钱不还。

杀人可恕,刑法难容。

有的人杀人,有一定的客观原因,在感情上有值得同情之处,但刑法是无情的,该惩治的还是要依法惩治。

杀人一千,自损八百。

比喻战争使双方都会遭受损失。

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。

语出清·陈森《品花宝鉴》。 为了仁义,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。

杀一以惩万,赏一而劝众。

语出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阴谋》。 杀掉一人,是为了惩戒更多的人;奖赏一人,是要起到鼓励众人的作用。

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

语出三国魏·曹操《短歌行》。 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,故能成其高。”山不会满足于他的高度,海不会满足于他的深度,正因为如此,方能形成高山、大海。喻一个人的胸襟宽广,可以容下很多人或事。

山高自有人行路,水深也有摆渡人。

山高水深常被人视为畏途,然而不论多高的山,不论多深的水,也有人去征服它。比喻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,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。

山河不足重,重在遇知己。

语出唐·鲍溶《壮士行》。 知己难遇,知己的友情比山河还重。

山静似太古,日长如小年。

语出唐子西诗。 山中幽静得好像遥远的古代,一天的时间长得就像是一年。形容在寂静的环境中,时间显得漫长。

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宋·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有时看前途仿佛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,但行至跟前,却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,发现了又一个绿柳成荫、山花烂漫的村落。常用以形容在走投无路时,却又忽然出现转机,绝处逢生。

山泉去凡心,书画消俗气。

置身于山林清泉之间,凡俗的心就得以宁静;寄情于诗书画卷的情趣中,庸俗的气息就会消失。

山僧不解数甲子,一叶落知天下秋。

语出宋·唐庚《文录》。 甲子:甲为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……)的首位,子为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)的首位。干支依次相配,统称甲子。古代用来表示年、月、日和时间的次序。“六十花甲子”周而复始循环使用,此处指年月日期。 全句意为:山中的和尚不知道年月日的变换,但看到树叶飘落,便知道时令已是秋天。

山瘦松亦劲,鹤老飞更轻。

语出唐·司马退之《洗心》。 山虽贫瘠,松树却长得强劲。白鹤虽老,飞起来却更显得身轻。

山外青山楼外楼,前进路上无尽头。

山外还有山,楼外还有楼,那前进的道路是无穷尽的。意在教人不要自满,而要不断前进。

山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。

语出南朝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。 原意是形容仙界与人世在时间上的差异。现常用以形容形势发展迅速,相隔不长时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山中树木分长短,荷花出水有高低。

说明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,都是不平衡的。

山中无大树,茅草也为尊。

没有参天的大树,微小的芳草也显得珍贵。比喻没有更好的,只能求其次。

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。

甲子:古代以天干、地支相搭配以纪日期。此借指历书。 全句意为:深山中没有日历,严寒已快到尽头,还不知道何时过年。

山中无老虎,猴子也称王。

比喻在一定的环境下,没有更高明的人,就只有让其次的人去担当重任。

山中有直树,世上无直人。

大山中总可以找到一棵生长得笔直的树,而在人世间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找不到的。

善必寿考,恶必早亡。

考:老。 全句意为:为人心地善良,多做善事,定会长寿;如果作恶多端,必定早亡。

善不可失,恶不可长。

语出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。 善良的品质不能丢失,坏的思想行为不可任其发展。

善不妄来,灾不空发。

语出《后汉书·杨赐列传》。 好事不会随便就到来,灾祸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。

善除害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绝其源。

语出唐·白居易《策林》。 善于除害的要找到害的根源;善于治病的要杜绝致病的原因。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祸害与疾病。

善恶到头终有报,水清方见两般鱼。

语出明·郑之珍《目莲救母·过升天桥》。 就像清水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鱼一样。善、恶最后总是分明的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分毫不差。

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争来早与来迟。

语出唐·元稹《垂训诗》。 佛家认为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;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;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。”善恶必定有报应,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。

善恶关头休错认,一失人身万劫难。

在善与恶的重要关头,不要走错了路;一失足成千古恨,当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时,再想回头就很难了。

善恶若无报,乾坤必有私。

语出宋·俞成《萤雪丛说》。 好人得不到好报,坏人得不到惩罚,这上苍必定有私心。这是对世事不公的慨叹。

善防川者,决之使导。

语出唐·白居易《采诗》。 善于治理水患的人,总是开通水道,疏导水流。比喻做人的思想工作,要让人把心里话说出来,然后进行疏导。

善人听说心中刺,恶人听说耳边风。

善良之人听到别人的批评,心中会有思想斗争、深深自责;而恶人把别人的批评只当作耳边风,左耳进,右耳出,一副无所谓的样子。

善人终遇善人救,恶人自有恶人磨。

好人遇难总会遇到好人相救,而凶恶之人总会有比他更厉害的人来对付他。

善始者实繁,克终者盖寡。

开始能做得好的人很多,而能坚持下去的人却很少。

善事可做,恶事莫为。

好事可以多做,坏事切不可为。

善为传家宝,忍是积德门。

语出宋·朱熹。 为人善良,多做善事,这是传家的宝典;忍让、包容,这是积德的入门。

善为国者,顺民之意。

语出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,总是顺应老百姓的意愿。

善为政者,必重民力。

语出宋·杨时《二程粹言·论政篇》。 善于办理政事的人,必定很重视人力资源。

善学邯郸,莫失故步。

语出清·袁枚《续诗品注·尚识》。 学邯郸:据《庄子·秋水》记载,燕国一青年到邯郸,看见赵国人走路姿势优美,便向其学习,结果不仅没学好,反而连自己原来的步伐也忘了。以后“邯郸学步”便成为没把别人的长处学到,反而把自己的技能丢了的比喻。全句意为: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,不要丢掉自己原有的优点。

善言不可离口,善药不可离手。

语出《困学纪闻》。 好话要常说,良药要常备。

善言一句使人笑,恶语半句惹人跳。

善意的话,使人愉悦;伤人的话,惹人生气。

善盈而后福,恶盈而后祸。

做了许多善事,就会有福祉降临;坏事做多了,必将会有灾祸。

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
善良之人做好事,会有好的回报;恶人干坏事,会有坏的报应。此原为佛家因果报应之说。佛家认为报应是迟早的问题:“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;时候一到,一切都报。”甚至认为:今生不报,来世必报。撇开迷信的成分,仍有其积极的意义,因为好人总会得到好的回报,而干坏事的人,终将受到惩罚。

善用威者不轻怒,善用恩者不妄施。

语出清·金缨《格言联璧》。 善于用威严的人,不轻易发怒;善于用恩惠的人,不随便施恩。

善与人交,久而能敬。

以善良之心与人交往,时间久了,就能赢得别人的尊敬。

善欲人知非真善,恶恐人知是大恶。

做了好事就想要人知道,并不是真正的慈善;而做了坏事怕人知道,乃是真正的大罪恶。

善则称人,过则称己。

语出《礼记·坊记》。 好处让给别人,过错自己承担。

善者福,恶者祸。

善良的人,会得到幸福。作恶的人,会招致灾祸。

善作者不必善成,善始者不必善终。

语出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。 会做的人,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;开始做得好的,不一定最后就做得好。

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。

语出战国·荀况《荀子·荣辱》。 矛戟:古代的两种兵器。全句意为:伤害人的话,比用武器伤人还要厉害。

赏必行,罚必信。

语出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二回。 赏罚必分明。该赏的赏,该罚的罚。

赏不避疏贱,罚不避亲贵。

语出晋·杨泉《物理论》一卷。 一作:赏不遗疏远,罚不阿亲贵。 奖赏,不要遗漏那些与自己关系疏远或地位低下的人;惩罚,不要回避亲朋好友或地位高的人。

赏不加于无功,罚不加于无罪。

语出战国·韩非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 赏赐,不给予那些没有功劳的人;惩罚,不强加给那些没有罪过的人。

赏不间亲疏,罚须分善恶。

语出明·罗贯中《风云会》。 奖赏,不论亲近或者疏远的;惩罚,一定要分清好人与坏人。

赏不论冤仇,罚不论骨肉。

该奖赏的就应奖赏,哪怕他曾与自己有冤仇;该惩罚的就要惩罚,哪怕他与自己有骨肉之亲。

赏不劝谓之止善,罚不惩谓之纵恶。

语出唐·魏征《群书治要·申鉴》。 该奖赏的不奖赏,等于叫人不要做好事;该惩罚的不惩罚,就叫做纵容恶人。

赏而不诚不劝也,刑而不诚不戒也。

语出宋·崔敦礼《刍言》。 奖赏不正确,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;施刑不正确,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。

赏罚不明百事不成;赏罚若明四方可行。

赏罚必须分明。若赏罚分明,则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;若赏罚不明,则什么事都办不好。

赏一劝百,罚一惩众。

语出隋·王通《中说·立命篇》。 奖赏一人,是为了鼓励众多的人;惩罚一人,是为了警戒更多的人。

赏于无功则众离,罚加无罪则众怒。

奖赏那些没有功劳的人,就会使众人离开自己;惩罚那些没有罪过的人,就会引起群众的愤怒。此句意在教人赏罚要公正严明。

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
语出《礼记·中庸》。 不怨恨上天,也不责怪他人。这是劝人凡事要从主观上找原因。

上好则下必甚,矫枉故直必过。

语出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序》。 上面的领导若有所偏好,下面必定更厉害。要矫正弯曲的东西,必定要超过正直一点。

上皇不念前车戒,却怨骊山是祸胎。

语出宋·苏轼《骊山三绝句》。 骊山:指居于骊山华清宫的杨贵妃。 全句意为:唐玄宗没有吸取前朝帝王失败的教训,却把“安史之乱”的祸根归罪于杨贵妃。

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。

语出宋·晁说之《晁氏客语》。 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谄媚,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轻视怠慢。

上梁不正下梁歪,中梁不正倒下来。

梁:传统木结构建筑中,置于柱上的水平横木。 全句意为:如果上梁不正,下梁就歪;如果中梁不正,房屋就会倒塌。其引申意为: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身正,如果当领导的作风不正,上行下效,整个集体都会垮掉。

上能同甘苦,下必同安危。

语出宋·梅尧臣《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》。 上级能同下级同甘共苦,下属必定能同上级同安共危。

上穷碧落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。

语出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。 碧落:天上。黄泉:地下。全句意为:上天入地都找不到自己想见的人。说明逝去的,已一去不复返。

上求材臣残木,上求鱼臣干谷。

君王要求好木材,臣下就乱砍树木;君王要吃好鱼,臣下连山谷的水也要抽干。正如长安古谚云:“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。”

上山寻虎易,开口告人难。

语出元·高则诚《琵琶记·五娘剪发卖发》。 告:为了某事而请求人。 此联以前半句的“寻虎易”反衬后半句之“告人难”。说明世上最为难的,莫过于开口向人求助。

上树抽梯,过河拆桥。

这是形容那种只顾自己,不顾别人的自私自利行为。

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。

形容处于走投无路的困境。

上邪下难正,众枉不可矫。

语出南朝宋·何承天《上邪篇》。 上面的风气不正,下面的歪风就难以端正;一旦很多人都搞不正之风,就很难纠正了。

上行之,下效之。

语出《周礼·天官太宰》。 上面的领导怎么做,下面的人就会跟着做。

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

上面领导所喜好的,下面的人必然会更加去追求,以逢迎上级。

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

天堂:某些宗教指好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地方(同地狱相对)。比喻为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。 全句意为:上面有天堂,下面——人间有苏州、杭州。将苏州、杭州比喻为人间天堂。

上一回当,学一回乖。

从吃亏上当中吸取经验教训,下次就能避免重蹈覆辙。犹言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。

上智不教,而成下愚。

语出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。 上等聪明的人,若不加以教育培养,也会成为最愚蠢的人。

资讯排行榜

  • 每日排行
  • 每周排行
  • 每月排行